历史

山川祭祀,泰山封禅

周朝 Example Image 周人口中的“岳”只有一个,那就是嵩山。因为东周人的首都是洛邑(今洛阳),附近最高的山就是嵩山。周人又称嵩山为“太室山”“天室山”,认为这里是天神居住的地方。既然上帝百神都居住在山上,那在嵩山脚下建洛邑,将会受到天神的庇佑。
秦朝 Example Image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着手整合各国的山岳祭祀,建立统一的国家山岳祭典。《史记》记载:“及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秦将名山大川按照方位分为“崤山以东”和“华山以西”。很显然,这是秦国故地和新征服地区的区别。
汉朝 Example Image 文帝时期借口调整诸侯王封地,将大山祭祀权收归中央,实现了“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武帝独尊儒术,对儒家经典中的“五岳四渎”的说法开始重视起来。在汉宣帝神爵元年,以诏书的形式确立了对“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太室、北岳恒山、南岳天柱山”的祭祀。
魏晋南北朝后 Example Image 到了魏晋南北朝,由于尊奉的学说变了,所以对南岳天柱山的祭祀改为霍山。直到北周时期,才依据《周礼》的说法,定衡山为南岳。隋唐继承周制,自此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太室、北岳恒山、南岳衡山的五岳正式确定。

封禅

封禅,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在《管子·封禅篇》中早有记载,远古暨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禅的传说。 而封禅对于古代帝王来说是一件梦寐以求、极力追求的事情,因为通过封禅可以让他们扬名立万,受后世所歌颂。 古人认为群山中以泰山为最高,是“天下第一山”,因此人间的帝王应到最高的泰山去祭过天帝,才算受命于天。 在泰山上筑土为坛祭天,报天之功,称封; 在泰山下小山辟场祭地,报地之功,称禅。 这是古代帝王的最高大典,而且只有改朝换代、江山易主,或者在久乱之后,致使天下太平,才可以封禅天地, 向天地报告重整乾坤的伟大功业,同时表示接受天命而治理人世。

历史中的六次封禅

公元前219年

秦始皇东巡至峄山时,曾召集鲁国儒生、博士七十余人议论封禅事宜,但始皇认为诸儒论点迂腐,遂废黜不用,自定礼制。其下令在泰山整修车道,至岱顶升封告天。并“立石颂秦皇帝德”,碑文宣扬其一统天下,“亲巡远黎,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之丰功伟绩,据传刻石由丞相李斯书丹。又于岱顶树立石阙(俗称“无字碑”),用以象征大秦君权之至高无上。始皇登泰山时,风雨暴至,遂暂休于一松下,事后封此树为“五大夫”爵,以彰其护驾之功。登封告成后,始皇从泰山之阴道下山,禅于岱南梁父山。始皇此举,开启皇帝泰山封禅之先河。

现今路线
公元前110年

汉武帝率18万大军从长安出发东巡。先祭中岳嵩山,而后东往泰山。命人立石于泰山顶,自己则转往海边巡游。四月,泰山草木已生,武帝返至泰山,自定封禅礼仪:至梁父山祀地神,在山下建封坛,高九尺,其下埋藏玉牒书行封祀礼之后,武帝独与已故将领的儿子登泰山,行登封礼

公元56年

建武三十二年(56)正月,光武帝宣称夜读《河昌会符图》,见有“赤刘之九,会命岱宗”之句,认为这是天意指示他举行封禅(光武帝为汉高祖九世孙),于是下诏东封泰山。正月从雒阳(今洛阳)出发,二月至于泰山下,光武帝先在山下焚柴祭天,接着乘御辇至山顶,设坛行封礼,瘗玉检文。

公元725年

玄宗即位初年,励精图治,国力强盛,于是大臣张说等人先后上书,请求封禅以告成功。玄宗允准,遂于开元十三年(725)十一月,从洛阳抵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玄宗自南麓登岱顶,筑坛以祀昊天上帝。瘗玉牒文,以五色土圆封,燔柴告天。次日,行禅于社首山,祀皇地祇。

公元1008年

宋真宗封禅泰山之时,欲借天意来威慑外敌,故自导自演了一幕“天书由天而降”的闹剧。宋朝以后,我国古代社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使得泰山封禅失去了原有价值和意义,因此后世再没有进行泰山封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