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初识

河西走廊,一段通往文明的道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当张骞这位极具开拓和冒险精神的汉帝国友好使者凿空西域时,这条绵延在黄河以西的窄长通道,开始成为金戈铁马的征途,商旅绵延的古道,中西文化交融碰撞的国际通道。

历史从未消失,只是存在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里。它既有粗犷的大漠戈壁、辽阔的草原牧场、伟岸的天下雄关、繁荣的集市商队等自然景观,也有神秘的佛教卷宗、明长城、天下雄关嘉峪关等深沉厚重的人文景观。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河西走廊的故事,探寻它的前世今生......


《河西走廊之梦》




河西走廊·相知

行政区划

河西走廊(Hexi Corridor),因位于黄河以西,为两山夹峙,故名河西走廊。简称河西、雍凉。是甘肃西北部祁连山以北,合黎山以南,乌鞘岭以西,甘肃新疆边界以东,长约10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200公里不等,西北东南走向的长条堆积平原。是中国内地通往西域的要道,丝路西去的咽喉。自古以来就是富足之地、兵家必争之地。

河西走廊如今多指甘肃省14个地州市中的河西五市,其中武威市为河西走廊中心城市。河西五市指的是武威市、金昌市、张掖市、嘉峪关市、酒泉市。

人口民族

截至2020年,河西五市常住人口共490.61万人。其中武威市常住人口182.5万人,张掖市常住人口123.76万人,金昌市常住人口45.82万人,嘉峪关市常住人口25.31万人,酒泉市常住人口113.22万人。

甘肃省少数民族众多,现有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241.05万人,仅河西走廊地区就有四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其中回族、藏族、裕固族、蒙古族、哈萨克族为主要聚居的少数民族。

地理环境

河西走廊南为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的祁连山脉,北侧则为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时河西走廊一带出现了大量的洪积带,逐渐演变为绿洲。

河西走廊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日照充足,因此气候干燥。但光照资源丰富,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水果糖分的积累。

祁连山的冰雪融水是河西走廊水系的主要补给来源,主要有石羊河水系、黑河水系、疏勒河水系等3大内流水系。

社会建设

2020年,河西五市共实现生产总值2291.4亿元,且增速较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虽处西北内陆,但其经济地位稳步提升,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稳步推进和“一带一路”的持续建设,河西走廊地区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健全,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加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断提升,政务环境、营商环境、开放环境等持续改善,人民幸福度上升。河西走廊正在努力重振历史的辉煌。

特色景区

河西走廊是古丝绸之路的枢纽路段,连接着亚非欧三大洲的贸易与文化交流,东西方文化在这里相互激荡,积淀下蔚为壮观的历史文明。对此,季羡林评价:“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河西走廊敦煌和新疆地区。

因此,河西走廊地区也有许多独居当地特色的景区。如莫高窟、榆林窟、月牙泉、张掖丹霞湿地公园、武威白塔寺、酒泉西汉胜迹等。

当地美食

金昌美食:羊肉垫卷子、窝窝饭、面辣子

酒泉美食:驴肉黄面、羊肉粉汤、糊锅

嘉峪关美食:丝路驼掌、搓鱼面

张掖美食:臊子面、牛肉小饭、油糕

武威美食:凉州腊肉夹馍、米汤油馓子、凉粉

五市名称由来

古称“凉州”,汉设武威郡,以显示西汉王朝的军威和武功到达河西而得名。

因金川河从境内流经,取金字,因前身为永昌县,取昌字,二字相合而得名。

古称“肃州”,汉大将霍去病击退匈奴,为犒赏三军,倒酒入泉与三军共饮。

明朝长城西端的关隘,峙立于嘉峪山下,为兵家必争之地,因而得名嘉峪关。

古称“甘州”,因其为丝绸之路要塞,被称为“伸张国掖,以通西域”。